凌晨三点,日本女排训练馆的灯光依然亮得晃眼。
山田二千华擦了把汗,盯着网前那个冷冰冰的铁家伙直发怵。
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陪练,而是筑波大学那帮技术宅鼓捣出来的"数字化拦网机器人",活脱脱一个排球场上的"钢铁侠"。
这机器人可真是个狠角色,1.1秒就能横移到指定位置,比真人反应快了三成不止。它能完美复刻巴西男排那种3.4米的变态拦网高度,手指开合角度精确到毫米级。日本女排的姑娘们私下都管它叫"魔鬼教练",毕竟这铁疙瘩可不会心疼人,365天24小时待命,想练到几点就练到几点。
要说日本女排为啥整这么个黑科技,还得从去年世联赛那场惨败说起。铜牌争夺战被波兰队按在地上摩擦,拦网得分2比15的耻辱比分至今让队员们抬不起头。主教练阿克巴什一拍大腿:"咱亚洲人拼身高是没戏了,但拼科技可不能输!"于是这个铁家伙就成了训练场的常客,专门给姑娘们"找不痛快"。
秋本美空第一次见到这个机器人时差点没笑出声:"这不就是个会动的晾衣架吗?"结果练了不到半小时就傻眼了。这玩意儿不仅能模拟欧美强队的拦网高度,还能根据平板电脑的指令随时变换战术。最气人的是它永远不知疲倦,你扣得越狠它拦得越欢,活像个没感情的排球杀手。
日本排协这回可是下了血本,据说后续还要给机器人升级,装上力量感应器和数据分析系统。到时候不仅能记录每次扣球的冲击力,还能评估球员的体能状态,简直是把训练场变成了科幻片现场。有队员开玩笑说:"再这么练下去,咱们以后打比赛都得先问问机器人同不同意。"
中国女排这边也没闲着,郎平在参加数字体育论坛时特意提到了日本这个黑科技,直言值得学习。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,要知道咱们的传统训练还是以"三从一大"为主,教练扯着嗓子喊,队员拼了命地练。不是说这套不行,但跟人家那种精准到毫秒的数据化训练比起来,总让人觉得差了点什么。
球迷圈里早就炸开了锅。有人担心:"照这么发展下去,以后排球比赛不会变成电竞吧?两边教练拿着平板电脑对轰数据。"也有人不服气:"机器人再厉害也是死的,临场应变还得看真人。"可问题是,传统陪练能做到365天保持巅峰状态吗?能一秒切换成塞尔维亚队的拦网模式吗?
其实日本女排这步棋下得挺妙。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,与其硬拼身体条件,不如在科技上弯道超车。就像当年日本男足靠录像分析技术崛起一样,现在轮到女排玩高科技了。筑波大学的研发团队透露,这个机器人最初是为了帮助残疾运动员训练设计的,没想到成了职业队的香饽饽。
训练场上,岛村春世正跟机器人较劲。她已经连续扣了二十多次,手臂酸得抬不起来,可对面那个铁家伙依然稳如泰山。教练在旁边拿着平板电脑指指点点:"注意角度!手腕再压一点!"这场面,活像在玩什么高科技版的打地鼠游戏。
有趣的是,这机器人虽然冷冰冰的,却意外地激发了队员们的斗志。用她们的话说:"输给真人还能找借口,输给机器人才是真丢人。"于是训练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姑娘们一边骂骂咧咧,一边不服输地继续扣杀,活像跟这个铁疙瘩有什么深仇大恨。
排球圈的老教练们看着这一幕直摇头,这年头连排球都开始玩高科技了。要知道放在二十年前,训练器材有个发球机就算顶配了。现在倒好,连拦网都能用机器人模拟,以后是不是连裁判也要换成人工智能?不过话说回来,当年谁又能想到视频回放技术会成为比赛标配呢?
东京奥运周期,日本女排靠着这套黑科技悄悄进步。虽然还没到见谁灭谁的地步,但面对欧美强队时明显从容多了。有专家分析,这种科技辅助训练最大的价值不是替代真人,而是提供了传统训练达不到的精准度和持续性。就像给运动员开了个24小时营业的私人健身房,想练随时都能练。
中国女排的教练组最近也在琢磨这事。毕竟咱们的姑娘们身体素质没得说,要是再配上这种高科技训练手段,那不得起飞喽?不过也有保守派认为,排球说到底还是人与人的较量,太依赖科技可能会丢了这项运动的魂儿。
训练馆里,山田二千华终于打穿了一次机器人的拦网。她兴奋地跳起来,结果发现是教练偷偷调低了难度。气得她直跺脚:"能不能别这么玩人啊!"队友们笑成一团,这场人与机器的较量,看来还得继续下去。
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一定联系我们
正中优配-网上杠杆炒股-山西炒股配资开户-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